星空体育·(中国)官方网站XK SPORT

星空体育新闻资讯

师说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访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药机械阀门隔膜阀学院院长王玉记教授

发布时间 : 2024-05-23  浏览次数 :

  在第39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将继续推出“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师说”等专栏。其中“师说”,讲述近五年来,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获得者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今天推出第六期: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访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药学院院长王玉记教授。

  “王老师真是冻龄啊机械阀门隔膜阀!”“王老师喜欢跟我们分享他的故事,可励志了!”“最牛的是实验室仪器坏了他也会修,绝对是经济适用型院长!”只要和药学院的学生提起他们学院的院长王玉记教授,年轻、励志、全能,是对他最高频的评价。作为“80后”院长,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王玉记老师在首医“小”有名气。

  记者:2007年,您从北大博士毕业后就来到首医工作,请问当时您选择首医的理由是什么?

  王玉记教授:其实我和首医结缘,要早于2007年。早在2004年,我还在上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就跟随我的导师彭师奇教授来到首医学习和工作。那一年,彭老师作为北大医学部的药学院院长,承担了创建首医药学院(建院初始名为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2016年更名为药学院)的任务,并于后来任职首医药学院首任院长。所以,从2004年开始,在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来到首医,并且参与到首医药学院的筹建工作之中。

  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确实也有很多其他的就业或是深造机会,之所以选择首医,除了希望跟随导师的步伐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在2004年到2007年不到三年时间里,我对首医的了解不断加深,我非常认同首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那个时候我就发现首医特别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从大三开始必须亲自上手操作与实验相关的大小仪器设备,并熟练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而北大的本科生当时是不被允许操作各类大型仪器设备的。这对于药学专业来说,尤为重要。所以综合各方面原因,我选择了首医,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工作的第三年,您就去往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请问当时您是怎么申请这个机会的,学校给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创造了哪些机会?

  机械阀门隔膜阀

  王玉记教授:是的,在首医工作不满两年,也就是2009年,我通过赵明老师推荐得到了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的机会,并且顺利出国学习深造,这也是受益于学校的开放和包容。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出台了一系列培育政策,比如:为新教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加速其与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设立校内青年人才支持项目、青年教师培育基金等,精准培育拔尖青年人才;对于自主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与引进人才相应的待遇,支持向更高层次发展,等等。首医在引才聚才育才方面素来有较强的定力和磁场,尤其近年来,随着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以及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首医无论对“高精尖缺”人才还是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度都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也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记者:从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药学院的院长,您作为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请介绍一下药学院近20年的发展,以及您对未来有怎样的期盼?

  王玉记教授:我很荣幸见证了首医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药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的临床药学专业一直都是特色专业,是教育部特批的唯一一个5+2模式的临床药学硕士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七年毕业以后,除了取得毕业证学位证,还能取得住院医师规培证(药师)。学校统筹设立了临床药学系,药学院充分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各附属医院的药学部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得以凝聚合力,实现共赢。药学院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彭师奇院长和赵明院长付出了无数心血,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们的带领下,学院的老师们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共同推动着药学院快速发展。

  我们在2006年就获评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药学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15年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北京市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获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线年临床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19年临床药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药学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等等。在享受国家、学校和前辈为我们创造的红利的基础上,如何带领药学院再上新台阶,也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新医科背景下,进一步明确药学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药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积极拓展院企合作模式等以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是我接下来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记者:从求学到从教,您一直深耕于药学领域,请问您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是什么?

  王玉记教授:不能说是我选择了药学专业,或者应该说是药学选择了我。我高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北京大学,即后来的北大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当时北医在我们新疆的录取名额是6个,3个临床医学,3个药学,我没录取上临床医学,就被调剂到了药学专业。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只是认定自己想学医,希望成为一名医生去治病救人,这是我最朴素的初衷。那时我也并不太了解医学和药学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以为这两个专业也差不太多。入学后的第一周,经过老师们的介绍和讲解,我才算真正开始了解药学和医学区别所在,认识到到药学领域无论是实验还是产品,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各个链条都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一星期下来,我就感觉自己来对了,秉持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信念,我开始了药学专业的学习。

  记者: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药学和其他医学类专业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您对药学的理解和入学之初相比,有什么变化?

  王玉记教授:药学是从医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和医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学科既有不同也有交叉。医学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主要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如何使用技术手段和药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注重的是疾病治疗;药学则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研制治疗疾病的药物为目标,需要通过做大量实验来获取数据得出结论并研制产品,注重的是新药的研发及临床应用。

  人们可能通常会认为临床医学才是真正学习如何治病救人的专业,至于药学专业,无非是培养药师遵医嘱给病人发药而已,其实不然。药学也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学科,它联结着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承担着确保药品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通过不断研发更有效的药物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一种新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惠及的是一个患者群体,而不仅仅是救治某一个病人。

  记者:请您谈谈科研创新对于药学专业的重要性。您对我国医药创新发展有哪些思考?

  机械阀门隔膜阀

  王玉记教授:近些年来,中国创新药研发力量不断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突破性成果受到瞩目。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足与挑战。科研创新,对药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源头创新,是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必经之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各方合力推进,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临床应用,真正造福患者。

  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药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就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解除患者病痛。科研创新讲究询证,所有的实验都是要有真实数据的,但数据做得好,不一定意味着这个研究就有意义,一定要看它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追求学术上的“疑难杂症”,但更加注重我的研究是否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所以我目前所有的科研方向都在往临床转移,聚焦于解决临床大夫手术上的、用药上的问题或者医疗器械上涂层的问题,等等。同时,以学校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我们加强了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联系,通过校企、院企合作,实现学校、学院更多知识产权、科学成果向产业端的转化,希望能够加快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记者:在您的求学或职业生涯中,您认为对您影响最深的人是谁?他/她对您有哪些影响和启发?

  王玉记教授: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我的导师赵明老师,无论是求学还是职业生涯,赵老师对我的影响都很大,可以说我的科研思维都是她培养出来的,我的工作习惯也都是她严格身教的,她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引路人,她对我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无处不在的机械阀门隔膜阀。赵老师的信念感很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非常认真负责,严谨务实,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对自己要求更高,事事都做到以身作则,处处都做到率先垂范。

  跟着赵老师学习工作这么多年,我感觉她基本不怎么休息,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也取得斐然成就,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等诸多荣誉。包括现在,她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依然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她做事非常有计划,很注重细节,“言必信,行必果”,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能不能落地,方方面面她都考虑得很周全。她对我们虽然很严格,但是和我们相处很平等,只要我们有问题或困难,随时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她并得到她的指点和帮助。在她的影响下,我很注重我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与互动,习惯用讨论的模式去上课,这样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记者:您认为“00后”大学生有哪些特质,针对他们,除了您说的平等与互动,在教学上,你们做了哪些改革和创新?

  王玉记教授:这些孩子自主意识非常强,思维也很活跃,对于网络技术非常熟练。学习手段也越来越多,用手机或者平板做笔记很快,效率很高,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他们会直接上B站或者别的网站查……这些可能是“00后”学生给我的主要印象。至于教学形式和方法,其实我们会根据每个时代孩子们的特性甚至每一年都会适时进行调整。

  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不会的问题他们习惯于上网查询,但网络上的信息不一定准确,就要求老师随时给他们做一些修正。我们鼓励老师们做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比如编制新形态教材,让学生通过扫描书本上的二维码,在手机和平板上掌握更多延伸的、立体化的、具象的、动态的信息。这样的话,既保证了知识的专业和权威,避免网络信息的干扰,也迎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效。2017年,我们启动了虚拟仿真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设置实验和实训场景,让学生能够在线上身临其境进行实验和实习实训,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个项目解决了学生无法完成实验或实习实训的问题,保障了学习进度和质量。

  记者: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同时作为“80后”青年教师,您对您的学生有什么期望?请给他们一些寄语或建议吧。

  王玉记教授:我1980年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在那个年代、那个地区,条件还比较艰苦,大家也都比较习惯吃苦。随着国家飞速发展,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于出生在千禧年前后的大学生们而言,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这是好事,但也导致他们对我们当年习以为常的“吃苦耐劳”没有太多概念,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无所适从。

  我为什么强调吃苦精神?因为我们药学实验,就是一个从反复失败中寻找细微奇迹的过程,这也不仅限于药学实验,绝大多数科学实验,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学习、科研、工作都会难以为继。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反复失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力,放平心态,沉住气,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抬头看路,仰望星空,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学习研究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有机会的话尽量走出去看一看,出国深造,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取长补短,研发出更多适用于国内临床需求的新药和特效药,让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真正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兴校必先强师,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正成为支撑首医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走近他们,去感受他们的蓬勃朝气和向上力量,聆听他们为国家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动人故事和青春心声,见证他们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祝福他们在首医这片沃土上精心耕耘、开拓创新、施展抱负,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师说 志做大先生 力着细微处——访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护理学院副院长肖倩教授

  师说 助力卓越医学人才成长 为学子腾飞插上语言翅膀 ——访北京市教学名师、我校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卢凤香教授

  师说 珞珞一粒石 扎根泥土 涓涓万千情 流淌心田 ——访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我校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黄海霞教授

  师说 行远自迩 勤耕不辍——访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王伟教授

  师说 躬耕中医药三十载 培育杏林满园香——访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龚慕辛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